郭帅
2015年7月,我握着江南大学滚烫的毕业证书,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证书上烫金的校徽映着晨光,仿佛也在为这个特殊时刻欢呼。彼时,我未曾想到,这张承载着七年青春与梦想的纸张,会成为我与工投集团十年故事的起点。
这一年,是工投集团成立的第一年,也是我进入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的第一年,那时的研究院大楼还在轰隆隆的打桩,四周弥漫着尘土与希望交织的气息。
2016年,国家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批复文件抵达工投集团,从此,研究院开始了新的使命。从项目的前期规划到设备采购,从实验室布局到团队组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在设备采购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四处奔波,与国内外众多供应商沟通洽谈,力求引进先进、适合的设备。实验室布局时,我们结合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规划,精心设计每一个区域,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行。通过与国内外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我们成功引进了多台国际先进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检测分析仪器和中试研发设备。这些设备的引进,不仅提升了平台的科研实力,也为我们开展各项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设备引进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安装调试工作,无数个日夜,我与同事们一起安装、调试设备,每一台仪器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承载着我们的心血与期望。我们精心呵护着它们,确保它们以最佳状态投入运行。每一次成功的调试,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对很多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都不熟悉,领导总是抽出时间给我讲解,同事们也会主动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工作环境,掌握了工作技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士。
设备调试完成后,我们很快面临着让设备动起来的问题,我决定主动出击,拜访有需求的客户,我记得第一家拜访的客户是集萃高分子研究院,在交谈中,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们对我们作为新兴研发检测机构资质和能力的质疑,可想而知,第一次以碰壁结束。但是我没有放弃,争取到了第二次拜访的机会,我主动提出,连续2个月免费为他们提供热分析方面的样本预检服务,期间累计完成127次测试,终以“零失误”数据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同时,研究院初期检测设备仅覆盖集萃高分子研究院60%参数,于是我通过“借力+自助”模式——与当地纤维检验所共享检测设备,并努力压缩测试时间,得到了他们的满意好评。同时,我也不断尝试打破行业准入壁垒,和检测中心的同事们一起申请CNAS、CMA检测资质,慢慢的,也获得了检测市场的入场券。
十年来,在工投集团的引领下,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致力于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在技术突破方面,我们成功攻克碳纤维复合材料共性关键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化工艺,有效解决了制约碳纤维应用的瓶颈问题,并不断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评价体系及数据库。2021年,检测中心承接了陆军工程大学的一项碳纤维单丝界面性能的测试,当时这项测试,国内没有标准,只有极少数的论文来支撑实验的进行,我连如何制样都没听说过,也没有见过,更没有进行过测试参数的调整。只能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从仅有的几篇文献里面找可参考的点,最后,决定以碳纤维/环氧树脂微球脱黏测试为核心突破口,采用分层梯度埋入法,将碳纤维单丝埋入树脂基体45μm,并针对微球埋入长度与钳口夹持稳定性矛盾的问题,设计出双锥度微球结构增强钳口咬合力。但是在测试中又遭遇了界面失效的问题,微球出现非对称破裂,单丝界面剪切强度测试值偏差达22%。于是我们又反复对工艺进行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实现测试重复性误差<5%。这项测试,得到了陆军工程大学杨博士的好评,我们也引用了相关数据,申请了自己的专利,并在2024年获得了授权。
回首过去十年,我与工投集团研究院一同成长,一同进步。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土地,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也见证了工投集团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的迅猛发展势头。在工投这个大家庭里,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也参与了工投集团纤维新材料研究院从0到1的过程。我们成功研发出多轴向经编织物、芳纶纸、聚酰亚胺纸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积极与国内外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复合材料制造单位和终端用户等携手建立产业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先后申报了多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成果获批“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跻身“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行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将携手研究院全体员工,秉持“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在工投集团的科学指导下,紧跟集团发展战略,自信自强、实干笃行、奋楫争先,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