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慧化东风 提管养工作效能
——从徐海劳模工作室看智慧化对工作模式的重塑
在上午的参观学习中,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徐海劳模工作室的展示。讲解员生动地介绍道,他们计划在传统路灯上逐步融入紧急求助按钮、充电装置等多功能设施,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智慧化路灯系统。这一创新之举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智慧化系统对未来工作模式的塑造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AI识别等技术的成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些前沿的智慧化系统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绿化养护和道路保洁工作中,以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更全面地探索这一领域,我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精心挑选了几个适用于本公司的技术。
1、AI病虫害识别:在核心管养地部署摄像头与图像识别算法,自动捕捉叶片异常斑点、虫害特征,并通过平台预警,大大缩短防治响应时间。
2、无人机协同巡查:利用无人机航拍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定期生成植被健康指数图谱,辅助制定差异化修剪、补植方案。
3、“智慧环卫”调度平台:安装垃圾桶满溢传感器、人流热力图等数据,动态优化清扫路线与垃圾清运频次,提升高峰期作业效率。
4、路面污染AI监控:在重点路段安装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路面油污、渣土撒漏等问题,实时推送至保洁人员手机端,实现“10分钟响应、1小时处置”。
这些新技术的融入,有力地填补了管养人员在全范围实时监控方面的空白,破解了问题反馈存在的滞后难题,实现了养护保洁进度的直观可视化,有力推动了共治共建的深入实施。
智慧化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以科技延伸人力、以数据优化决策的“双向赋能”。科技的加入,能够让每一株草木都有“数字管家”,让每一条街道都有“智慧守护”,助力共同打造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李敏)